Wednesday, October 11, 2006

2002-12-04 14:35

「從歐洲咖啡館文化檢視現今社會的文化商品」

  近年來國片在國際影壇上漸漸受到了票房的肯定,也似乎象徵著國內文化事業的回春。然而這是否象徵著國內文化風氣的覺醒,卻仍是十分值得質疑的問題。因為如果我們以嚴苛的文化標準來衡量,那些被人標榜著文化的事物,充其量也只是一些比較有氣質的市場商品。
  這樣的說法其實並不是過分苛求,也不是無謂的憤世嫉俗。因為從檢視歐洲咖啡館文化的過程當中,我們就可以發現,文化應當是一種讓人能夠隨時地拿出來討論、時常地被人體驗的生活態度,而不是一個被陳列在展示櫃上、貼有價格標籤的可販賣物件。
  當時那些造就文化巔峰的時代人物,每天在咖啡館之中所做的,就是不斷地探討、檢視他們所一手創造出來的圖像與字句。他們沒有文化認同的問題,因為文化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近似於信仰的身體力行。「學術」這個字眼對他們而言,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那些複雜的思維正是他們的靈魂賴以存活的空氣。也正因為是那樣一個充滿創造力的環境,所以孕育出了那樣豐富而可以不斷探討的主題。這並不是那個時代擁有著多麼高貴的氣息,而只是那個時代剛好那麼地幸運。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一個文化要能真正的成為一個文化。首先,就必須擁有如同真正生命一般的活力。它必須能夠真實地存在於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之中,而不是被供奉在高不可攀的廟宇。一如歐洲文化咖啡館昌盛的那個時期,不管貧窮與富貴的地區,都能提供讓思辯存在的環境。
  而如今在這個凡事都講求利潤的市場經濟之中,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成本的深度文化,向來都因為淺薄而隨時可以推陳出新的流行趨勢而遭到了廠商的遺棄。直到近來文化自己也成為了流行,才勉強地獲得了喘息的餘地。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文化是真正的起死回生,亦或只是被當成了另一波可替換的流行商品,就要看它是否能夠再度進入生活的核心。
  時勢造就英雄,文化又何嘗不是如此的命運?

No comments: